106歲人瑞阮李繼妹手術置換人工髖關節成功,創下最高齡動手術紀錄。
台中光田醫院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,老人骨折若未積極治療,5成患者在半年內,極可能因呼吸道等併發症而死亡,只要做好風險評估,在身體機能許可下,手術後即可康復,有效改善生活品質。
家住苗栗通霄的106歲人瑞阮李繼妹,平日身體健朗,不料,今年初因跨門檻時,不小心跌倒骨折,經開刀以鋼釘固定,結果因骨質疏鬆無法癒合,導致疼痛無法行走,醫師建議再動手術置換人工髖關節,但家人擔心阿嬤年紀大了,開刀會有危險。但阿嬤認為,自己一定還能走,主動要求置換人工髖關節,經上週四手術後,目前復原情形良好。醫師表示,阿嬤經復健後,應該很快就可以走路了。
鄭本岡表示,人瑞阿嬤手術成功,也打破傳統認為,高齡不宜動刀的迷思。根據統計,65歲以上老人,因骨質疏鬆致骨折率近兩成,骨質疏鬆是老人骨折的主鄭本岡因,致死率達2成至3成,台灣每年有13萬名老人骨折,其中有4000人到5000人死亡。
鄭本岡說,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以手腕橈骨、髖骨及背部脊椎3處居多,手術問題主要在於麻醉及內固定是否穩固,阮李繼妹因身體狀況良好,沒有高血壓等慢性病,加上心肺功能不錯,經評估後,即施以全身麻醉手術,術後恢復良好。
鄭本岡指出,老年人因心肺等器官功能逐漸衰退,手術風險比較高,只要做好風險評估及相關檢查,手術後,即可改善生活,否則患者長期臥床,5成患者在半年內即可能因下肢血栓、呼吸道感染、褥瘡等,引發敗血症死亡。
看更多資訊
106歲人瑞置換人工髖關節 動刀最高齡紀錄
您聽過「子宮頸閉鎖不全」嗎?由於女性子宮頸過短,懷孕過程可能因承受壓力自發擴張,導致胎兒流產或早產,由於幾乎沒有徵兆,一旦破水往往來不及施救。台北就有名36歲的孕婦,幸好透過高層次超音波提早察覺,緊急住院手術,才保住辛苦人工受孕,好不容易有的寶寶。
36歲的林小姐,超感激將剛滿月的兒子抱在懷裡。好不容易辛苦透過人工受孕,懷上第一胎,22週時產檢卻意外發現有「子宮頸閉鎖不全」,胎兒不是流產也會早產,讓她嚇壞了。
林小說姐:「怕他沒辦法來到這世界,很怕他會早產。」
(民視新聞/楊怡安、蘇威銘 台北報導)